评“年月日”《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呢?怎样有条理地教学这么多新的知识点呢?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怎样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怎样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一种由浅入深的感觉,郭菊老师的课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任务交给学生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郭老师以“生活”为背景,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利用任务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经历探究,终于构建。二、机会留给学生课堂的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认同,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险和喜悦。本节课,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信息的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老师始终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其中。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中交往,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如对大小月的探索,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然后再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采用算、猜、记、想、悟、用等数学学习方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实践还给学生先进行基本练习,加以深化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再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且教师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