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摘要]:确立学生主体发展的德育观是升华学生道德素质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阐述学生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中学德育的主体性和工作目标,就中学确立学生主体发展的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关键词]:道德缺失德育主体性主体发展主要对策一、问题的提出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教育处处长孙学策先生2020年8月1日上午在湖北省第二届德育专家讲坛上曾分析了中小学德育常常要求学生做到的“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乐于助人←----应该助人←--(不愿助人)←--不妨碍别人(道德的最高境界)(良好的道德)(道德的基础)(道德境界)(道德态度与情感)(道德观念)孙先生认为现在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不妨碍别人都无法做到,怎能要求他们助人为乐?而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要靠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去开创。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市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和邪教、非法宗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网络、影视宣传的暴力文化、色情文化以及电子游戏、武打小说等,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素质和价值取向,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校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等现象以及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从内容、形式、措施上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不适应,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到底是解放人,使人的潜能得到主动、全面、充分的发挥。中学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中学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等方面的发展。中学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创造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中学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德育创新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目标,使德育成为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德性塑造、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学生的主体发展指的是学生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学生的人格、基本权利、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尊重。德育必须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学德育工作必须狠抓德育管理和力主德育创新,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谐发展”,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为学生培养目标,坚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渠道,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做到以生为本,以找回学生迷失的道德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推动他们的主体发展。二、学生道德缺失的表象和中国道德教育失败实例(一)学生道德缺失的表象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如缺乏民族自豪感、崇尚演艺界或体育明星、没有明确追求目标等。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审美能力是衡量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审美能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而青少年学生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情感剧场和动画节目,平时看的书主要是言情小说和卡通漫画类,而对科教类节目和书籍却比较冷漠。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公交车上青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