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科: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十六篇课文【教材简析】《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同时也渗透环保教育。【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们都是南方人,对晋西北恶劣的环境无法想象与体会。因此,课前要安排学生认真收集资料,了解晋西北恶劣的环境及植树造林的好处。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做适当补充,使教学达到实效。【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写练这三项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以读促情,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整合思路如下:在导入新课时,开课时,让深情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以简介植树英雄马永顺来引入新课,并为课堂作了情感铺垫。在感悟理解环节,教师依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深思,以读促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自主品味文字、汇报交流学习体会后,又在曲子的渲染下,进行课堂写话,让真情在凝注笔端;最后,配乐出示“呵护地球”图,教师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植树造林保护地球”为己任,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3.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关键词句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品读悟情,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老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2.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难点: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2.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朗读能力和对关键词句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品悟、以读促悟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想认识他吗?好,掌声有请这位“感动中国的道德榜样人物”——植树英雄马永顺。(课件)看,这位身材魁梧脸膛紫红色,扛着锄头,远眺青山的老汉。马永顺是位老党员、是全国劳动模范。他投身于绿化事业,就在他78岁高龄时,还带领一家三代15口人,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到1997年,他已坚持整整15年。1998年,他因此荣获了联合国环保奖,光荣地参加了联合国在莫斯科举行的全球500佳环保奖颁奖大会。马永顺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时代,作家梁衡根据马永顺的真实事迹写下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走进晋西北,走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课件课题)请读题,板书:青山不老,【设计意图:教师以劳马永顺的真实事迹感染学生,用充满深情的话语,激起了学生了解人物的学习欲望。这样以情导生,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一)自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评价学生所说。(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由荒山变绿洲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晋西北的自然环境怎么样?(2)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大家拿起笔,边阅读边画重点句。学生自学,标出重点句段。2.交流:你从文中的哪里感受晋西北恶劣的环境?学生紧扣关键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