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吴均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通史学,善诗文。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作者简介关于六朝骈体文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特点:辞藻华丽、典故详实、音节铿锵、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齐国宰相崔杼专权,杀了国君庄公。然后召太史进宫:“今天的事,你打算怎么写?”太史从怀里掏出早已写好的竹简递给他,只见上面赫然几个大字:“X年X月,齐崔杼杀君。”崔杼冷笑一声:“必须改掉!”大史口答:“南山可移,事实不能更改!”崔杼大怒,拔出宝剑杀了太史,劈碎竹简。古时,史官是世袭的,太史兄弟四个都是史官。于是崔杼又接连召见了太史的二弟和三弟,想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撰写这段历史,兄弟俩人和他们的大哥一样,刚直不阿,坚决不从,结果全被残暴的崔杼杀害了。••杀红眼的崔杼用剑指着最后被召进宫的太史小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不知通权达变,把性命都断送了。你小小年纪,要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不要学你哥哥那样执迷不悟。”小弟连话都不说,挥笔就写“X年X月,崔杼杀君。”崔杼气得跳起来吼道:“难道你们都不惜性命?”小太史义正辞严地口答:“杀了我,还会有人接着写:即使太史不写,天下也会有人记载的。你杀得完吗?!”崔杼无可奈何,这才只好自找台阶:“也罢,为了国家我才不得已而为之,天下人会原谅我的。”便把竹简丢给了小太史。“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指烟雾。同样的颜色。表约数,相当于“左右”。独一无二,绝,到极点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完全消散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奇山异水。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东时而西。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第一段: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有抒情。写景:风烟俱净,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天山一色。叙事:从流飘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青白色急流的水—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汹涌的波浪像奔驰的马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1、清澈2、湍急侧面描写比喻水色——水皆缥碧水深——千丈见底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正面描写静(详)动(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的地势,争着向上。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水声的清越互相和鸣到天上,戾,至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