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B.“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D.“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解析:选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民间集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是唐诗中反映夜市繁荣的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选A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3.古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B商帮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①错误;由三个人的诗歌可以看出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故②正确;三个诗人的诗句都体现出了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③正确;李绅、司马光的诗歌都体现了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4.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解析:选C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两项正确;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C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已经形成规模。7.“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解析:选A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商品经营,故A项正确。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选C末指商业,本指的是农业,商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商业籍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农业有关,与材料观点均不一致,故A、B、D三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男子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