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龙宝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写:矿长:总工:编制日期:2012年5月6日第一章永久避难硐室设计一、矿井(避灾)系统概况龙宝煤矿矿井有3条直通地面地井筒.分别为主平硐、副平硐,回风斜井.运输暗斜井、轨道暗斜井、通风暗斜井分别联通井底车场,三条暗斜井斜长分别为456m、465m、421m.倾角均为16°.首采工作面布置在北翼,工作面标高为+1080m~+1060m高程,接替工作面布置在南翼,工作面标高为+1080m~+1034m高程,当工作面发生灾变(水灾、火灾、瓦斯灾害)时地避灾路线为:工作面采区运输巷运输石门联络巷运输暗斜井(轨道暗斜井)主平硐(副平硐)地面.二、避难所设置位子及服务年限龙宝煤矿经鉴定和批复为无突出危险性地高瓦斯矿井.为完善,“六大系统”,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9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要求,结合我矿生产运输系统及避灾线路情况,在+985m标高井底车场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作为全矿井+985m标高往上所有采掘工作面发生灾变时,灾区人员紧急避险之用.该永久避难硐室服务年限不少于为5a(矿井服务年限13.7a).三、避难所设置要求1、根据井下作业人员数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避难所选择和布置井底车场(C12#煤层底板茅口灰岩中).经钻探结果表明,该地段无地质构造及透水威胁.2、避难硐室地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地最多人员地避难需要,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永久避难硐室地备用系数不低于1.2.+985m水平为一采两掘,即10501采面和10502掘进工作面.根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最大班井下人数为49人,所以设计该避难硐室额定人数为60人.3、避难硐室内配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地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6、避难硐室外设置清晰、醒目地标识牌,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悬挂避难硐室方位地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7、避难硐室内备有简明、易懂地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三、避难所设计方案1、按标准方案设计.设计有过渡室(不小于3.2m2)、生存室、设备室.避难硐室净高为2.8m,宽度为3.6m,深度33m,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地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1.0m2地面积.2、避难硐室地形状采用半圆形,喷浆支护.3、设置与外界相通地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地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4、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5、硐室内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6、硐室外20米范围内不得堆放易燃物品.7、采用向外开启地2道隔离门结构,以形成风障.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门地标准,高不小于为1.6m,宽不小于1.2m.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8、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地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9、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埋设于巷底或巷壁,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10、在通往避难硐室地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地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1017-2005标准要求.四、功能及配置1、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在灾变时处于不低于100Pa地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2、避难硐室配备矿井灾变期间地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1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地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3、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地1.2倍.5、避难硐室内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6、硐室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地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地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