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隆回瑶族历史VIP免费

隆回瑶族历史_第1页
1/9
隆回瑶族历史_第2页
2/9
隆回瑶族历史_第3页
3/9
1一、历史源流隆回瑶族亦称花瑶。现有人口5395人(1985年底数量,散居在雪峰山东北麓的小沙江五个乡和司门前区大水田乡。其中虎形山瑶族乡2222人,茅坳瑶族乡2344人,小沙江乡505人,青山乡117人,麻塘山乡18人,大水田乡145人。姓氏有沈、奉、蒲、刘、步、回、严、兰、丁、唐、杨、梅。究其历史渊源,曾有“过黄河”的传说,相传瑶族祖先的发祥地在黄河以北。《旧史》载:“瑶族酋长蚩尤与轩辕黄帝大战于涿鹿,蚩尤败退黄河”。逐步迁徒南下,“飘湖过江”到达浙、闽等地,后迁至江西吉安府、田卢居住。在此居住时间较长。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奉氏族谱》“序”中记载:“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卢,坟墓均在魏颈坪。”因遭受封建统治者赵、鲁二督统围攻镇压,一部分沿江西逃,一部分远迁云南,还有一部分则迁往贵州。迁往贵州的一部分,后又迁往广西桂林,奉姓过去有人在过春节时写“桂林世第”贴在堂屋门楣上,出处沿此。迁往桂林的一部分人后又辗转来到湖南西南山区。由于官府派兵穷追不舍,为了谋求生路,寻找安身之地,这部分瑶民又被迫再度迁徒,沿河直下洪江。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再开始刀耕火种,劈山垦田,安居乐业达两百年。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至今瑶族姑娘所唱的瑶歌《夜讪》中有许多歌词述及洪江生活的情况。如“洪江约民郎素,哥剥约喜郎礼”。意即“洪江瑶民前辈的风俗,洪江瑶民前辈的礼节不能忘”。在瑶民一些礼仪词语中也有反映这种情况的。瑶民在洪江期间,被当地汉人称为“界古老”。原因是:瑶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非常坚决,封建王朝生怕瑶族人民互相串连,聚众造反,因此只准瑶族人民在常德以上到洪江止这个地段居住。并且划地为界,不许超越。故旧时社会当地汉人呼瑶人为“介古老”。地方统治阶级、豪绅官吏见瑶族人民没有文化,懦弱可欺,肆意进行剥削压迫,强夺瑶民的财产,使瑶民生活极度艰难。明洪武时,瑶民不得不由洪江迁徒溆浦龙潭。据奉氏族谱载:“五房始祖易世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洪江徒户至龙潭”。可见其后裔均在这一时期迁入龙潭的。到龙潭后,瑶族人又被称为“当鼓老”。原因是:瑶族被统治阶级步步追杀,在逃奔途中,所有物件尽弃,仅存心爱的一只战鼓,行至龙潭,饥饿不已,只好将战鼓当给饭铺老板,换饭充饥。“当鼓老”的称呼便由此而来。瑶族在龙潭居住期间,专门刻有大石碑,记述祖先的来历、大事和规章告诫,早年多有人得见,后因修建房屋被毁。瑶族在龙潭住了一段,又遭朝廷官军镇压和地方势力欺凌杀戳,遂被迫往高山密林进迁。各姓上山的时间有先有后,上山的路线也有几条。沈姓出了龙潭后,到葛竹坪住了一段时期,继而到沈家洞,再上迁至响水洞、麻塘山、洋九江一带,又分开,一部分到桐木溪、白马山的糁子坪居住,另一部分迁到金竹山、鱼鳞洞和崇木凼等地;奉姓从龙潭绕葛竹坪到鹿洞,再迁岩头至本国盛,有一部分到歇官寨。在此扎根之后,又扩展到虎形山,另一部分到茅坳、白水洞等地;步姓径迁步下垅,后又上移至飞水洞等地;刘姓从龙潭到麻塘山,继又分迁至大托、茅坳、畬坪等地;蒲、杨等姓经葛竹坪到打卦冲、鹅羊寨、岩下塘、黄土、蒲家坳等地;回姓绕司门前到邹家坳,再分迁至桐木溪、弯溪、杉木坪等地;此外,严、唐、梅、兰等姓也同时陆续上山。据清《邵阳县乡土志》载:猺2(瑶)不编都以峒分,峒十有六。在县西北,属隆回巡检而统于县(今隆回县小沙江区)。其峒曰:鱼鳞峒(今黄金井乡兰草田村、小沙江乡龙凼村);界上峒(今小沙江乡芒花坪村、文明村之牛家店);鹅栗树峒(今小沙江乡金竹山村、江边村之何家湾、亭子界);麻坑峒(今江边村之黄家、奉家及茅坳村);上山峒(今小沙江村、文明村);桐木峒(亦名三青界峒,今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富寨村之顶天坡);马蝗峒(亦名马蝗山峒,今茅坳瑶族乡草原、大托、四角田、白水洞、周朋、岩儿塘等村);布当冲峒(今富寨村之竹山、金田、富寨、向阳);扫箕峒(今富寨村之庙山、刘家、网形);香炉山峒(今龙坪乡的光化、龙坪、光龙等村);白面江峒(亦名白马江峒,今虎形山瑶族乡的虎形山村、水洞坪村、水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隆回瑶族历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