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工业区位因素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区域人文与自然地理知识,同时考查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结合题干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原料、能源、资金、交通、市场等角度分析解答。第(2)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旱,生产生活用水缺乏;图示甲地位于沙特西北部,人烟稀少,劳动力与工业基础条件差。这些是甲地发展磷酸盐工业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条件。第(3)题,考查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观点应与理由对应。赞同观点可从受污载体角度分析(甲地为人烟稀少的未利用土地,污染后果轻;乙地人口、经济密度大,濒临海洋,污染后果重),反对观点可从生态稳定角度分析(甲地生态脆弱,易受污染,污染后难以恢复,污染后果重;乙地环保技术、设备完备,应对措施得力,污染后果轻)。2.下图为华中地区某城市的市区及近郊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部门是什么?试分析该工业在此处布局的区位优势。(2)图中B地区是以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3)该城市计划在C地区兴建一个新型工业园区(以电子工业为主)。简述这样规划的主要依据。答案:(1)炼铝工业。因为附近有煤矿和铝土矿,接近原料、燃料供应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及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2)接近消费市场(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环境条件好。3.图甲和图乙是甲、乙两个不同时期建设的钢铁基地,图丙是每冶炼一吨钢所消耗煤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甲、乙钢铁基地都是符合当时工业布局原则的。据图推测:________(甲、乙)钢铁基地建设的较早,判断的理由是什么?(2)钢铁工业这种布局的变化得益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3)图乙中建材厂临近钢铁基地布局的优点是什么?造船厂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答案:(1)甲早期炼钢需要的煤炭多,甲钢铁厂靠近煤炭产地(2)科学技术(冶炼技术)交通运输(便利的海运)(3)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接近原材料产地,降低运输费用;靠近港口解析:第(1)题,当时炼钢对煤炭的需求量大,故图甲符合当时工业的布局原则。第(2)题,钢铁工业由原料地转移到市场布局,得益于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第(3)题,建材厂临近钢铁基地可以利用废渣,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造船厂对钢材需求量大,接近钢铁基地,可降低运费,接近港口。4.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演化态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