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先秦史1/9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21世纪以前)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先秦史2/9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3、文化: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歌谣《弹歌》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奠基时期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一、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1C--17C,起于启,亡于桀。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亡于纣。前14C,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商朝也称殷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为盟主),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武王伐纣),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国野制>二、经济:(1)农业: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分封土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土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②农作物:“五谷”已种植;南稻北粟。③生产工具:耒耜(松土)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④生产技术:除草培土、施肥、治虫灭害;⑤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⑥耕作技术:石器锄耕(2)手工业:①冶铜: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