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元曲三首学习重点1.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用典、铺叙表现手法的妙处。2.品味诙谐幽默的语言。元曲名句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关汉卿《双调·大德歌》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4.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5.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6.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7.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胡祗遹《中吕·阳春》8.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中吕·塞鸿秋》9.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南吕·金字经》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蟾.宫()(2)银铮.()(3)小觑.()(4)南柯.()(5)銮.舆()(6)揪捽.()(7)斛.()(8)糨.()(9)田契.()2.辨形组词(1)柯坷(2)捽猝(3)契挈(4)銮峦3.理解词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南柯一梦....:(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但有的差使无推故..:(4)这差使不寻俗...:(5)今日还乡故..:(6)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7)耽.几盏酒:(8)零支..了米麦无重数:(9)见.放着文书:1.《蟾宫曲·叹世》中运用了哪些典故?答:2.《四块玉·别情》可分为几个层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3.《哨遍·高祖还乡》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答:1.阅读《蟾宫曲·叹世》,回答问题。本曲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咏史”来表达“叹世”的目的的?答:2.阅读《四块玉·别情》,回答问题。(1)这支曲子所写的主人公的情感特点是怎样的?请具体分析。答:(2)“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答:(3)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答:3.阅读《哨遍·高祖还乡》,回答问题。(1)《哨遍·高祖还乡》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地出场,却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这样写是否偏题?答:(2)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刘邦和“我”的性格特点。答:(3)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哨遍·高祖还乡》中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答: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答:(2)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答:(3)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1)马致远(约1250—约1321),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大都(今北京)人。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今存散套23首,小令115首,近人辑为《东篱乐府》。纵观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2)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悼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是他的代表作。(3)睢景臣,中国元代散曲家。一作睢舜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曾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三部杂剧。散曲作品仅存套曲三首。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作品中的优秀名篇。2.背景展示(1)元朝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基础上的。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将国民分为蒙国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法律、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