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琵琶行(并序)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第二段。2.阅读诗歌,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3.学习描写音乐的技巧。作者名句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湓.浦()(2)迁谪.()(3)钿.头()(4)慢捻.()(5)霓.裳()(6)银篦.()(7)嘈.嘈()(8)幽咽.()(9)乍.破()(10)转徙.()(11)收拨.()(12)裂帛.()2.辨形组词(1)沦伦纶(2)悴淬萃(3)弦炫(4)舫妨坊(5)绡逍削(6)啼缔蒂3.理解词义(1)悯然:(2)恬然:(3)瑟瑟:(4)暗问:(5)嘈嘈:(6)切切:(7)等闲:(8)却坐:1.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答:2.阅读课文,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答: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答: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答:3.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了音乐的几个回合?音乐声中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怎样的形象?答:4.结尾一段,诗人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答:5.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琵琶女的形象的?答:6.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解说琵琶女的琵琶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感情共鸣的具体原因,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蕴含怎样的人生感悟。答: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2.背景展示《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3.文体知识行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文内文外《琵琶行(并序)》的描声艺术《琵琶行(并序)》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在这种变虚缈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一、根据音乐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而有合。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起始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收尾阶段:戛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