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装置事故汇编24.制氢氢气出装置至压缩机之间管段因腐蚀而发生氢气泄漏事故经过:97年5月6日15:50某制氢装置当班人员接班后发现对压缩机氢气管线漏立即做减油工作,由3.2吨/小时减至2.0吨/小时,于16:20停止对双高压压缩机供氢,在本装置内氢气部分回罐,部分放空。同时架-22处断口,用蒸汽置换,19:30处理完毕。升压0.lMpa不漏,正常投用。事故原因:泄漏点在管线一排凝阀阀根部,因为管线长期腐蚀导致在其根部断裂。25.脱盐水管线备线冻裂险些造成停工事故经过:97年1月12日17:50某制氢车间岗位人员发现容-204液面报警,室外人员检查发现架-21、架-22处跑水,经检查为泵-205出口线至脱盐水来水的备线冻裂跑水。及时开两台泵上水,当容-204液面上满后,通知有关单位进行了处理。事故原因:96年将中变气、低变气取样冷却水由脱盐水改为工业水冷却时,使脱盐水管线备线这段管线成为了盲管,致使冬季因低温而冻裂。因此,在进行工艺管线改动时,应对流程进行统一考虑。事故措施:冬季改用原流程,加强低变取样器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6.空气升温过高,导致石墨燃烧事故经过:1990年某小型氨厂用空气升温中变催化剂达到320°C,导致石墨燃烧超温,催化剂床层超过600C,催化剂严重熔结。事故原因:a某些说明书过于简单,未注明最高允许温度。有的用户认为,石墨可以制造坩锅在空气中熔炼某些金属,怎么会燃烧?石墨坩锅烧到700C以上遍体通红也未见燃烧。但忽略了这样的事实。石墨纯度不够,常有少量游离碳;更重要的是石墨坩锅熔炼金属常是敞开散热的,少量游离碳燃烧发生的热量可向周围散发开,催化剂床层是绝热的,游离碳的燃烧热只能积累而提高空气温度,不会象石墨坩锅那样散热;b急于求成。有时某些客观因素使升温过程中床层轴向温差很大,因急于求成而继续升温,造成事故。27.转化炉看火孔内保温掉,停炉处理事故经过:97年8月21日16:50,某制氢装置检查发现炉-201/2一层平台南侧端墙处一块约1.5平方米的耐火陶纤毡整块脱落,致使此处炉墙外壁铁板超温变形。炉-201/1紧急开工,23:00开氢压机氮气循环,22日15:00配汽配氢,8月23日9:50炉-201/1进油,同时停炉-201/2处理。炉-201/1开工后,发现端墙陶纤毡与耐火砖接缝处间隙变大并翘起。部分耐火砖脱落,但由于外墙上还有一层保温毡,所以当时未对生产立即造成威胁。10月份保温毡脱落,13日紧急开炉-201/2,15日投油并停炉-201/1。事故原因:制氢装置炉-201/1、炉-201/2近两年进行了炉墙改造,在施工中侧墙主体采用了保温砖结构,看火孔采用了整块陶纤毡结构。由于保温砖和陶纤毡膨胀系数不同,在炉开、停工过程中发生相对位移。并且整块陶纤毡与墙面无固定钉,贴着力不够。事故措施:停炉后,对陶纤毡用固定钉进行了加固处理。28.加氢剂不硫化,引起反应器超温事故经过:97年8月11日17:30某制氢装置B列造气系统点火升温,8月12日17:30开始投蒸汽,8月13日5:40开始系统进行配氢还原,8月13日15:40投油,配氢氢气由重整氢改成PSA氢。18:30开工压缩机从循环系统退出停运,系统开始提负荷、升压。此时B列加氢反应器(R-201)的运行情况未见异常现象,进料流量为1901kg/h,R-201入口温度284°C,上层床层温度为281°C,下层床层温度为283C,出口温度为283Co8月13日22:00R-201出口温度比入口温度稍有上升,入口温度316°C,出口温度为318C。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4日11:00,当时进料流量3001kg/h,配氢流量1439Nm3/h,R-201入口温度330C,出口温度331C。但至14日12:00,反应器(R-20D的出口温度比入口温度有了明显的上升,当时进料流量3006kg/,h配氢流量1451Nm3/hR-201入口温度329C,上层床层温度26C,下层床层温魔29°C,出口温度341C。此后R-201出入口温差不断上升。14日17:00,R-201入口温度为324C,上层床层温度325C,下层床层温度328C,出口温度367Co至14日19:00,R-201入口温度323C,出口温度达411°C。至14日19:50,发现R-201下层床层温度已达771C,出口温度520°C,遂于20:10将B列造气切断进料,进行循环降温。事故原因:a技术原因;该公司制氢装置加氢反应过程采用的是T203型加氢脱硫催化剂。其主要活性成份为Co和Mo。一般来说加氢催化剂在使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