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2020年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的新局面,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强调: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数学教师,听后看后,倍受鼓舞,深知党和政府对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我也深感自身教书育人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我应该怎样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又应该怎样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作了如下尝试,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一、数语道破创新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创新思维就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和发动机。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改革方案的能力。表现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的总和。创新能力并非少数人才具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启发、教育、培训得到提升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否则所有的创新理论都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所以创新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就拿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复习题第16题来说吧,它就是一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妙好题。二、引入好题拓展创新思维设疑问难是通向创新的第一阶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我是这样设疑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同学们!今天我们比比看,谁的创新能力最大?比如: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有哪些角相等或互补?一下子把学生的数学兴趣提了起来。接着,用多媒体投出如下的题目:已知:如图1,AB∥EF∥CD你能证明∠B+∠D=∠BED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能证明。”说完,就迅速写出了“合情推理”的过程。其中一名学生的过程如下:图1证明: AB∥EF(已知)∴∠B=∠B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F∥CD(已知)∴∠D=∠D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D=∠BEF+∠DEF∴∠B+∠D=∠BED(等量代换)这种“合情推理”有理有据,同学们要牢牢掌握这一方法。再来看这样的一道吧!你会做吗?(出示题目)图2已知:如图2,AB∥CD,你能证明∠B+∠D=∠BED吗?你有几种证明方法?同学们一看,这不是与例题差不多吗?但少一个条件,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少了条件我们就添上去”,赞同的同学越来越多。由于有了上题的解法基础,这题解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图3证明(一):过点E作EF∥AB, AB∥CD∴EF∥CD(以下的内容与上题相同)如图3。图4有的同学提出:“EF能画在∠BED的内部,能不能画在∠BED的外部?”这一问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创新火花,当即同学们都动手画了起来。同学们边画边思考,突然有个同学大声说:“孙老师,这种证法还要用到周角的知识”,我听后就鼓励他说:“你把你的创新成果展示一下”!这位同学自信地讲了起来:如图4。证明(二):过点E作EF∥AB,图5 AB∥CD(已知)∴EF∥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BED=360°(周角定义)∴∠B+∠D=∠BED(等式性质)这位同学展示完毕,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我这时又启发说:“还有其它方法吗?”于是同学们又进入到紧张的创新思维阶段。不一会就涌现出如下几种不同的解法:(为了叙述简便,各步依据省略,只画出图形,再加上简要的说明即可。)如图5,延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BE交CD于F,由AB∥CD可得∠1=∠B;由∠2是△EDF的一个外角可得,∠2=∠1+∠D;故∠B+∠D=∠BED。如图6,连结BD,由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