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孔圣人”,与“亚圣”孟子合称。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丘仲尼孔孟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孔子墓地——《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本文属语录体。“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课文朗读。听音频: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自读:学生自读课文。2、正音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笃(dú)三、整体感知,翻译课文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先生,指孔子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了解复习(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按时○↙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不也……吗?表委婉语气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发怒(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了什么?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内容解读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wèi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zēng策划,考虑办事尽心竭力替xǐng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内容解读【本章大旨】重视品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迷惑,疑惑)越过,超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表顺承通“又”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规矩,规范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我懂得了自然规律和命运,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过规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2、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