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B版)主备:黄美荣年级:五年级课题:《古诗二首》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时段:家庭学习时间:20分钟)1、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家长评价。2、查字典了解“千寻、闻、畏、浮云、遮、缘”这些词语的意思。3、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课堂导学】一、学习目标:1、理解《登飞来峰》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二、导学过程:策略流程自主研习内容学法时间合作交流内容学法时间展示反馈内容方式时间点拨整理知识生成规律总结预习检测明确目标(预设时间:3分钟)1、理解《登飞来峰》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指名朗读古诗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理解感悟(预设时间:22分钟)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弄清诗句大意。3、把握全诗主旨。1、组内交流: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2、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3、小组内自由朗读这首诗,想象这首诗的意境并试着背诵下来。4、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互相诵读诗文,表1、各小组展示。2、流利地背诵这首诗,并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诗句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主旨: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达出情感。感悟哲理(预设时间:5分钟)1、通过王安石变法的故事,说说“浮云、不畏”的深层含义。2、“不畏”说明了什么?3、从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交流蕴含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站得高一些,看长远一点。达标检测(预设时间:10分钟)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只缘身在最高层()二、填空。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__________的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2、《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三、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角度景情【达标训练】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可多写一句)3、《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4、《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6、默写古诗《登飞来峰》。【课后反思】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诗构思上独具特色: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