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阅读技能的培养——崔洪云一、问题的提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已经给了我们当前的教育以这样的警示:现在的教育不应该是为将来需要什么东西做准备!一次性的学习应该终结!学习、生活、教育互相渗透。学习将伴人的终生。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为一个人准备终生的知识,必须以变应变。鉴于这种未来的要求,作为教师就必须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教学必须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许是我们该做而且是能够做到的最基础的工作了。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占据小学阶段课时最多的领域更应该是学生技能、方法练就,自学能力形成的重要阵地。基于这种认识,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能培养问题进行了摸索,并颇有收益,权当是对“终身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的一种实际而微弱的回应。二、现状的分析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由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阅读的量相应增大,阅读课文的篇幅相应变长,问题也相应复杂。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和教材体系的序列安排,学生在阅读方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一是有些学生对阅读的目的性缺乏思想认识,容易对阅读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马观花,急于求“完”,学习效果甚微。二是对阅读的艰苦性缺乏积极的态度,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容易干等教师讲解,主动性没有发挥。三是对现行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领会,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阅读技能的形成处于“盲区”。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摸索。三、实践与探索近两年来,我校教材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利用“提示”导读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附一个“单元导读”,其目的是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可是学生对这一编排意图不甚了解,往往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也许会去读一读,有的学生则连一遍都不会去看,更不用说理解它的意思了,这就完全背离了教材编排的意义。因此,教师不仅在备课中要充发挥“学习提示”对全组课文提纲挈领的导向作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提示”引起足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使他们在离开教师辅导的情况下,也能从“学习提示”入手,并能根据这一“提示”去浏览全组课文,从而更准,更快地把握各课的内容及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程度好的学生能掌握学习本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呢?我按“读提示——浏览课文”、“具体预习——回顾提示”、检查预习——理解提示”三个程序进行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新单元的课文时从“学习提示”引入,浏览全组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在具体预习本组每一篇新课文时,再回顾“学习提示”,对照“学习提示”的意思和要求,有重点的预习新课,最后在教师检查新单元预习效果时,要先将学生对“学习提示”的领会情况在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来检查。如,在学习第五册第二单元课文前,可先请学生把“学习提示”读一读,再要求学生说说“学习提示”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学习提示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名人的优秀品质。”这样,学生按“学习提示”的内容,你一言,我一语地叙述了一遍,边叙边加深对“学习提示”的理解,居高临下地把握了将学习的课文主要意思,并在无形中渗透了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及其方法。这样,学生学起这组课文来,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主动。从读懂总分段落,到写总分段落,从学到作,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2、利用“课题”引入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课文中心思想的高度集中它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