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传承·创新在今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xxx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我们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我认为着重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把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网络时代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在德育实践中还有一些同志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存在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现象,导致了德育工作少慢差费,收效甚微。德育环境的变化和现状倒逼着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研究道德教育哲学,建立价值基点道德教育哲学是一个人对道德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决定着德育的理想、决策和计划。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哲学包含深广的内容、众多的流派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加强对各种道德教育哲学的研究,取各家之长,建立自己的道德教育观和价值基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德育工作的重任;反之如果一个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就会忙碌于各类琐务而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研究德育规律,把握工作策略德育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育德过程,只有加强对德育规律的研究,谙熟在胸,并遵循这些规律的必然逻辑去运作,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当前德育工作的实际看,我们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分为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表层系统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品德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收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不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仅注重了德育认知的教育,满足于让学生能辨是非;但对于如何将知转化为行的研究还很不够,即对情、意研究得不够,表现在学生的知、行存在脱节。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思想品德的深层系统即动机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的研究和运用。(三)研究学生和班级,了解德育对象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班级是学生成长的“软环境”。加强德育研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和班级的研究。在学生研究方面,要重点研究中职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心理状况等等。在班级研究方面,要突出对班级构成、班级目标、班级文化、舆论氛围的分析,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和班级研究透彻了,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具体高效的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四)研究德育模式,探求最佳途径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德育活动程序及策略方法体系。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实践中简单的“传递—接受”的德育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灌输”。而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中职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对老师不再盲从,喜欢怀疑、探究、自我选择,“传递—接受”模式已难适应中职阶段德育工作的需求。“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我们必须加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德育模式非常多,如国外的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情感体验模式、非指导性模式、移情训练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自我控制模式等,国内的有以体验为背景的德育模式、以美育人的德育模式、主体发展性德育模式、“四位双主体”德育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德育模式和兄弟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去粗取精,构建适合本校、本班实情的德育新模式。二、弘扬中国道德教育精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