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题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点想法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与课改初期的“工具性”“人文性”提法不同。新理念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简要地说,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主要区别所在。(陈先云语)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在单元导读里提到:“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对课文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明确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意识到“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效果,在课后也应该通过练习去巩固这些“关键词句”。《詹天佑》正是第二单元开篇的精读课文。在落实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上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展开,全文体现了“杰出”“爱国”这两个中心词,这两个词也是本文的“关键词”。但是要体会“杰出”和“关键”这两个关键词必须要结合课文里的关键语句才能感受得到。那么,课后习题有着什么样的练习呢?请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2、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来那个条岁的哦啊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3、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综观以上三个习题设计,只有第一题算是真正涉及到单元导读里提到的“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个要求,但是课文里这样的句子有很多,哪些是“关键的”,并不清楚。那么,这道习题只能算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提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习题。既然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单元导读里也提“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的明确要求,那么,课后习题设计必须要反映出这个要求来。很遗憾,笔者没有看到语言文字的题型。那么,应该怎样改进呢?笔者认为,可以补充一道专门的语言文字训练题,如: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带点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①詹天佑不怕苦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③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以上三个句子,对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都有很好地体现,特别是“毅然”“马上”“周密”“勉励”“精密”这些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当然,除了上面的题型设计外,如果能够再用上这些词语造一个句子或写一段话,那也会是一个较好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现行人教版教材在课后思考题的设计上还有有待改进,如果能结合年段特点,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多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应该更能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