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者王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要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理念,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探索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个体差异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生理因素,另一个是心理因素。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分析,主要谈这些因素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一、生理因素1.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课内教学中一般都学习积极性高,比较主动,表现欲望强。如我班的冯振同学是田径队的。去年参加区运动会分别拿了100米和200米的第一名。他的综合素质较好,特别喜欢运动,所以是田径场还是篮球场上均有他的身影。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应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其特长进行长期的指导,强化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多数表现为消极被动,不愿参加体育运动,怕出丑的心理比较普遍,甚至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这类学生最令老师头痛,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老师应创造一种氛围,消除同学对差生的轻视,然后着重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努力要及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感、成就感,最好,要采用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2.健康状况差异在对待有身体疾病的学生时,教师应掌握一些相关的病理知识,一定要谨慎时刻注意情况变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比如有心脏病,肺病,以及骨质疏松、严重贫血的学生特别关注。我现在任课的九年级12班有一名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急救过两次,另有一名男生患有强有性脊髓炎。每次上课时就建议他们休息观看并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乐于接受我的做法,也很好地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二、心理因素1.心理差异体育能力是个体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动作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体育运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个体在上体育课时,体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能力参差不齐。例如,耐力不好的学生可能爆发力较好,耐力较好的学生可能平衡能力较差,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可能反应速度较快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是与一定运动经历相关的,但不完全是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中自然实现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讲,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大其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鼓励他们去尝试要求更高的练习,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着重解决其心理问题,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一种“技不如人”的自卑感,练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教师此时应多鼓励,用语言或动作进行积极的导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以进步幅度作为评价基础,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可取的方法是让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可是能力较差的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尽快提高动作技能。以培养其分析动作、概括动作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其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如我校九年级段的学习内容是正面双手掷实心球技术,九年级11班的刘琪同学正面双手掷实心球动作掌握较好、较快,我对他进行了表扬,并叫同学们如果有疑问可以问他,向他学习。结果是他学得更加认真,而且技术动作掌握非常的准确、漂亮掷球远度以及技术技评分都是满分。更重要的是很多掌握技术不够好的同学通过他的带动下掷球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性格差异性格是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出得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1)内向型内向型学生表现为情绪稳定,注意力易集中但不易转移,善思、稳重。缺点是缺乏信心,态度消极,畏难情绪重。对待此类学生应以肯定的,积极的鼓励、表扬为主,尽量不要批评,甚至采用过激的语言,不能做出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行为。(2)外向型外向型学生大多积极主动,开朗活泼,表现欲望强,反应快。缺点是易转移注意力,学习兴趣不能持久,情绪不稳定,自大自满。对待此类学生不应过多表扬,防止出现自满情绪,必要时要严肃批评,甚至打击一下嚣张气焰,在学习上多指出其不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