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春色诗意盎然【诗词意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是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希望。春天,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春天,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天,花香鸟语,景色宜人……古代诗人曾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墨宝,它们寄情春色,诗意盎然,它们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或者借景言志。这一首首优美诗篇,一次次让我们领略诗人构思的别具匠心,一次次让我们品读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一次次让我们怀想古人的那种意识和情趣。【经典诵读】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诗意鉴赏】春雨之前,还见到花间露出新的花蕊,雨后只见一片片绿叶,就连叶子底下也找不到一朵鲜花。采花的蜜蜂和蝴蝶,因为找不到花儿,于是纷纷飞过院墙,竟使人怀疑春天的景色跑到邻家的园子里。【写法分析】这是一首融情于景的小诗,写一场春雨过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平常,但诗人写来平中见奇,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诗的前两句紧紧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拿“雨前”“初见”和“雨后“情景作鲜明对比,饱含诗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初春像刚落地的娃娃,花才展露头角,吐出嫩嫩的骨朵儿,含苞待放;雨后,花事已去,只剩下满树绿叶,好端端的大好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的不成体统。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扫兴之至!扫兴的不仅仅是诗人,还有那些蜜蜂和蝴蝶。写花儿离不开蜂蝶。接下来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刚好盼到雨晴天气,它们满怀着和诗人同样的兴致,翩翩飞到小园中来,一来舒活舒活筋骨,二来准备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大失所望,小园无花空有叶,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儿落尽,蜂蝶离去,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寂寞,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不爽!无奈的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诗人浮想联翩:“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象得似乎貌似确实;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怎么会是又一番胜景——天真烂漫呢?毕竟是墙高难见,不能十分肯定,所以诗人笔锋一转只说“疑”,“疑”字用的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的富有灵性,似乎“春色”真的“有脚”,她从自家小园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活泼、多么会捉弄人啊!“却疑春色在邻家”,真可谓“神来之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有点石成金之妙。【名句比读】细数中国古代寄情春色趣味盎然的优美诗篇,简直就是俯首皆是。每每读来,我们总是会那么心胸开阔,陶冶情操,感悟情志!朱熹的《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的就是花朵含苞待放,蕴藏着一片希望和活力,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佳句,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孟浩然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草色遥看近却无”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初春小雨》中的绝妙佳句,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宋代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宋代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思考感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越调)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曲子,由“春山暖日和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