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案例分析摘要: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纲要》中指出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影响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的发展,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因此,解决同伴争执,培养幼儿化解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大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关键词:大班幼儿常规维护幼儿冲突协商解决一、由游戏规则维护引发的幼儿冲突案例1大班幼儿自由活动时,五六个男孩子排队玩开火车的游戏,处于火车最前面的是陈陪,然后是蒋浩、政松、唐奥、柏月。陈陪刚开始的时候跑得很快,后面的小朋友也跟着跑,突然陈陪一个急转弯,排在最后的唐奥被甩了出去,摔倒在地上,四个小朋友都过来扶唐奥,唐奥站起来很生气地推了陈陪一下,对他说:“你跑得太快了,还急转弯,把我摔倒了,”陈陪不说话,其他小朋友也说:“是呀,你跑得太快,把人家摔坏了怎么办,不许跑那么块了!要不然我们不带你玩了。”陈陪点点头,表示自己不跑那么快了,大家又开始玩去了。,大班幼儿在这种自创的小组活动中总是能够让人发现闪光点,当游戏过程中发生问题时,幼儿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彼此相互协调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并能商议修改游戏规则。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以及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将会对幼儿以有效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二、由生活纪律维护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案例2午点时间,小凤对王菲说:“你脸上有头发。”“你给我擦掉。”小凤手里拿着饼,没法用手拿掉头发,想了想就用嘴吹王菲脸上的头发,吹完后两人觉得有意思,然后就互相吹对方的头发,玩了起来。旁边的可莹看见后对她俩说:“不许吹,老师不让吃饭的时候玩,。”小凤说:“我们不是玩,我看见王菲脸上有头发,就给吹吹。”可莹说:“就是玩,头发掉了,你们还吹。”小凤和王菲都不说话了,继续吃午点。在这次冲突中,幼儿同伴中一方常以老师自居,维护规则,而另一方则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没违反常规。可莹看见小凤和王菲在吃午点时玩,就制止她们,因为老师说过吃饭时,要安静不能吵闹嬉笑,但小凤和王菲则认为她俩有“正当理由”,所以对可莹提出的批评不接受,而当可莹指出她们的头发早就吹掉了,小凤和王菲知道可莹明白了真相后,于是低下头吃午点。冲突以一方服从的结果结束。三、由教学规则维护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案例3集体活动上课时,子伟拿出纸牌来玩,自己玩了一会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和刘星一起玩,猜牌游戏,刚开始俩偷偷地玩,用手语比划,见老师没有干涉,他两更加试无忌惮,对面的杨坤,看不过去了,提醒他们。“小手放膝盖,小脚并拢。”子伟和刘星听后,学着杨坤的样子做好。作为大班的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同伴冲突的比例以明显降低,因为在大班幼儿比较清楚课堂规则,而对那些克制不住自己言行,违反课堂规则的幼儿来说,在同伴和老师的提醒下,基本能在短时间内更改自己的行为。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是幼儿社会化的动因之一。适度的冲突可促进幼儿不断的社会化。幼儿同伴冲突是以一方反对另一方开始的,但同时这种反对也要得到另一方的对抗,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冲突。当冲突来临时,教师和家长就可以从容面对善加引导。可采取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1移情训练法;(换位思考法)2情境表演法;(角色扮演)3艺术陶冶法(小故事大道理);4日常训练法;(常规的培养)。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应从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推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