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而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可见要培养新世纪高质量的人才和接班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必然要求二、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的原因如下:目的的统一性,思想品德教育课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关系的相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品德教育彰显人文的核心;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德育的联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那么,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