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一、概述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组疾病主要包括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和同胞竞争障碍等。除“同胞竞争障碍”外,其余障碍在DSM-5及ICD-11中均归属于“焦虑障碍”。在DSM-5中,“同胞竞争障碍”归于“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情况”中的“同胞关系问题”。既往认为,分离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焦虑障碍及社交焦虑障碍等情绪障碍特发于儿童期,大部分儿童症状不会持续至成年期(ICD-10),但现在研究表明,这些障碍在成年期同样可以出现。童年分离焦虑障碍在儿童期6〜12个月的患病率约为4%,美国12个月的儿童患病率为1.6%;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在12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最高的是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在13〜17岁的青少年中约为16%,在大龄人群中患病率下降(3%〜5%),亚洲的患病率小于欧美。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2:1。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2%〜5%,童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相仿。国内2003年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及CCMD-3诊断标准,在长沙市抽样调查565名6〜13岁小学生,发现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66%,其中童年分离焦虑障碍为1.24%,童年恐惧性焦虑障碍为1.77%,童年社交焦虑障碍为2.48%。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发病可能与气质特点、环境因素(如应激)以及遗传及生理因素有关。气质特点是发病因素之一,具有负性情感、情感不稳定或行为抑制退缩的儿童更容易罹患焦虑障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父母过度保护、父母的分离或去世、躯体或性虐待等是儿童焦虑障碍的高危因素;在生活应激事件之后,如自己或者亲人生病、学校的变化、父母离婚、搬家、移民等都可能诱发儿童焦虑障碍;遗传因素对于该障碍的发生也有影响,在6岁双生子的社区样本中的研究发现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的遗传度为73%,女孩中的遗传度更高,一级亲属中对动物恐惧,则子代中对动物恐惧的发生率增高。三、临床特征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焦虑及恐惧,焦虑是对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担心,适度的焦虑对于人体是有利的,但是过度焦虑则是有害的。焦虑症状有三个方面的表现:①主观的焦虑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等;②有生理方面的反应,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脸红、恶心、出汗、眩晕等;③在行为方面出现回避、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对于焦虑的表达方式不同。年龄小的儿童多表现为哭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学龄前儿童则常表现为胆小害怕、回避、粘父母、哭泣、夜眠差等;学龄儿童则表现抱怨多、担心明显,有时能说出明确的担心的内容,不愿意上学,与同学的交往减少;更大的儿童可能对于社交敏感,与人交往时关注自己的行为,行为退缩,回避与人交往。恐惧是一种指向当前危险或威胁的情绪,具有强烈的逃离倾向,伴有生理上的强烈反应,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有利于自我保护。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均会有特定的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程度下降。患有恐惧性焦虑障碍的患儿,其焦虑程度超过了正常的范畴,明知某些物体或者情境不存在危险,却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体验,远超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这种恐惧情绪反复解释及劝解,仍然不能消除。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童年分离焦虑障碍儿童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别时而产生的过度焦虑,表现为:①对所依恋对象及自己发生不良事件(如遇到伤害、被绑架等)不现实、持久的忧虑与担心;②不愿意与依恋对象分离,因为不愿意分离而不愿意上学、不愿意独处;③经常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躯体不适及过分焦虑等。这种焦虑障碍发生于童年早期(起病于6岁前),排除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品行、精神病性障碍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障碍等相关诊断,病程至少4周。(二)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临床特征为过分害怕特定物体或特定情境,并出现回避行为。主要表现为与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定性)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