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张,宋代的清新淡雅,女性妆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文化的变迁。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作《恨妆成》中,将古代女子化妆的过程大致概括为7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画面靥、描斜红、点口脂。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第一步:敷粉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女性的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四川博物院有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馒头形,盒盖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妆用的粉盒。《说文解字》中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推测,古代女子最早是用米粉敷面。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通人家能有足够的米用来果腹就很不错了,能用米粉敷面的女子都是有钱人。《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将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然后洗去酸气,再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继米粉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铅粉。《神农百草经》中就提到过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白铅经醋化后就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其实就是铅粉。铅是重金属,涂在脸上能起到美白效果,但是长期使用的话会产生副作用。它会导致皮肤发青、发黄,使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不过这依然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古人还会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成“玉簪粉”。第二步:抹胭脂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胭脂是红蓝花的提取物,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胭脂带到了中原。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女性会在敷粉后用腮红饰面,材料为朱砂。但只有舞姬与宫人才会用,腮红在当时并不流行。汉人在胭脂中加入牛骨髓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并将成品装入金玉陶瓷等器皿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胭脂的制作工艺已经趋向于成熟,当时不仅有小而薄的“金花胭脂”,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的“棉胭脂”,类似于现在的腮红液。唐代❷Q胭脂为“红粉”,用胭脂化妆风靡一时。《事物纪原》中写道,“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可以看出秦朝女子打破了面妆色彩单一的桎梏,开启了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妆容潮流。王建在《宫词》中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宫女洗个脸就把整盆水染成了红泥浆,这是在脸上抹了很多的胭脂吧。孟浩然在《春情》中写道,“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敦煌曲子词•竹枝子》中写道,“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由此可见,女子开心的时候会化妆,忧愁的时候才懒得化妆。第三步:画黛眉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眉毛能传神,还能使面部更加立体。在古代,眉妆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战国时期,画眉毛没有特定的材料,女子一般会用烧焦的柳枝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用于画眉的青黑色颜料,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蘸稀释后的颜料画眉。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在唐代,最为推崇的是“柳眉”和“月眉”,女子一般会刮掉自己原始的眉毛,然后用黛勾勒眉形。第四步:点额黄点额黄又称为“贴花钿”,女子用丝绸、彩纸、金箔或云母片剪成各种样式的装饰物,然后贴在前额、眉心、两颊或嘴角。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花、鸟、鱼、蝴蝶、鸳鸯等动物形状。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贴花钿始于南北朝,女子在额头贴上梅花的花瓣,使自己显得更加娇俏。在唐朝,爱美的女子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开始用金箔,银箔,甚至是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等剪出花样贴在额头。《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贴花钿。第五步:画面靥靥是指酒窝,画面靥是指女子用丹青、朱红等颜料在面颊两旁点缀出各种形状。面靥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