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万次地对这个永恒的命题发出追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那么,我们当代人是为什么而活着呢?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介绍了一位老人,当时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感动了整个中国,她是谁呢,让我们来看大屏幕。她就是河南省中医学院一名退休妇科专家高耀洁,(点击)今年已经81岁高龄。11年前,70岁的高耀洁偶然接触到艾滋病人,病人的痛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古稀之年的她决心向艾滋病“宣战”。上世纪90年代,她在街头散发自己编印的关于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小册子,写调查报告揭露江湖骗子医生,被许多人误解和恐吓。她还把艾滋病人留下的孤儿带到家里过年,为他们寻找收养家庭。当全社会都开始用科学、人性的眼光看待艾滋病人时,高耀洁无疑已经成为先行者。她在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时,她是这样说的:(点击,放录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多么博大的爱。一百年前的英国,也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发出了类似的声音,他就是伯特兰·罗素,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下罗素的声音,(点击)看看他是为什么而活着,是如何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二、作者介绍(略):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在1950年他78岁时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二、分析鉴赏: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呢?(课文第一句话)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板书)>2、这三种感情(追求)是什么样的呢?作者首先肯定是:纯洁、无比强烈、支配、激情同时用比喻手法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作者无力自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那么作者最终绝望了吗?没有。作者选用了“濒临”一词这表明他一生受这三种激情的支配,痛苦,这三种激情是罗素人生痛苦绝望的源头,痛苦得几乎绝望,可他一生又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追求,而且把它们作为活着的唯一理由,那么大家就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阅读找答案——3、首先看: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它给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人看到天堂的神秘缩影。(1)带来狂喜:这是自然,在前段时间我们细细欣赏了《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立叶》大家还记得那一见钟情的瞬间的情感体验吗?——当然是狂喜了!(2)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世界抛弃了他,或者是他抛弃了世界,自己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似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没有希望的的无底深渊之中。而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把这人从那世界的边缘、无底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给他安慰,温暖力量,勇气,希望。懂得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