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全过程。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观察思考的过程。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3、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教学用具准备: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课件出示:P.42页主题图这是一张什么表?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统计表。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吒温情况月T2345R78910?112"1%温(乜)551I\7222530E520139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七月份平均温度最高,一、二月份平均温度最低2、有时,我们为了要了解一些情况,就需要作一些统计工作。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统计一单元进行学习。二、探究新知1、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情况,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用条形统计图2、我们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在方格纸上试者画一画,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制作条形统计图(1)确定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据,确定单元格大小)(2)画条形(条形粗细相等,间隔相等)4、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什么来?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值,很直观。5、但是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用什么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用折线统计图)6、课件出示:P.42/2004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它包括哪些部分?与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有横轴(统计的项目)、纵轴(统计的数据,确定单元格的大小)(课件1演示横、纵轴;课件2演示一格表示1°C)不同之处:先确定点(横轴与纵轴交界处),再连接各点。(课件3演示3月份的平均气温;课件4演示平均气温最高月份。)7、折线统计图中怎样直观地反映出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8、怎样看?那我们就看一看折线上升、下降的含义。课件演示月与月之间折线上升、下降趋势,得出:折线越陡,变化越大。思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9、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反映了些什么情况?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及变化的趋势。三、巩固练习1、下面哪些问题适合使用折线统计图表示?(1)4月份测量的每个同学的身高。(2)每年4月测量的自己的身高。(3)每天定时测到的气温。(4)同一时刻测到的不同场所的气温。2、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值得统计的内容?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收集一些不同的折线统计图,看看你能知道一些什么信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2、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2、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估测。教学重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提问教学用具准备: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昨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小胖是气象爱好者,他对上海某日的气温变化作了统计。2、课件出示:P.44/上海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上诲熹日芯益霍记卅阮1、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你有什么疑问?问题1: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问题2:这是每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