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共享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力提升的实证研究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创新能力,新时代下高校社团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社团“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构建社团创新能力提升的新模式。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可以使社团管理建设更加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也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知识共享和社团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知识共享与社团创新能力成显著正相关,针对结论提出提升高校社团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知识共享;高校学生社团;创新能力1.研究样本与收集数据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知识共享和社团创新能力测量表进行修改。调查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社团,包括了理论实践、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公益服务、体育竞技、合作交流等6类社团。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2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为176份,有效回收率为78.22%。其中男生76人,占比42.42%,女生103人,占比57.58%;从参与社团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1-2年,共有114人,占总人数的63.69%,比例最大。在担任社团里面的职务里面,社团会员和社团理事各占76.54%和23.46%。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共享意愿的问题中,“成员遇到困难时,会尽力提供意见并倾囊相授”选项得分较低只有2.33分,说明社团成员的互帮互助、服务他人的意识需要提高;在知识贡献中“社团成员们经常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这一题项的得分为2.14分,表明学生社团的交流于合作需要加强;共享途径方面,主要问题是社团成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通过线上交流以及下发通知,线下交流少之又少。社团创新能力量表中“在活动中,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活动任务”、“我所在的社团崇尚自由开放和创新变革”得分较低,表明社团未提供合适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不强。并且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社团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即使有,也缺乏沟通交流,形同虚设,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再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社团年级构成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二年级,大一、大三年级构成比例低,大四年级几乎没有,前面没有大一年级的承接,后面没有高年级的指导,不利于社团发展的传承性,缺乏持久的活力。总的来说,湖南师范大学社团的知识共享程度较低,社团创新能力有待加强。2.实证分析2.1信效度检验本文对知识共享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得出KMO值为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值的顯著水平均大于为0.01,说明此样本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得到三个因子,符合了本研究中的知识共享三维度理论。此外三个细分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8.说明量表的信度较高。同样对社团创新能力量表分析得到,样本适合用来做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因子,对方差的累积解释为72.102%。因子载荷量在0.543以上,因而表明社团创新能力量表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且整个量表具有较高信度。2.2相关分析由下表可知,知识共享与社团创新能力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0。知识共享中的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共享途径三维度分别与社团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3回归分析将知识共享作为自变量,社团创新能力为因变量,结果如下表所示。标准化后只剩共享的回归系数为0.577,正向影响社团创新能力。以知识共享的3个因子(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共享途径)作为自变量,以社团创新能力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图下所示,知识共享中的共享意愿、知识贡献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对社团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2.4结果讨论通过知识共享和社团创新能力的相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共享不仅与社团创新能力相关,而且对社团创新能力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做的回归分析中,只有共享意愿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