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篇课文的趣味性更能激起他学习的兴趣。但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的写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不容易理解。设计理念:本文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和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教学目标: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教学流程:一、猜人物,导新课老师给出一段文字,同学猜人物。为什么猜的又快又准,因为文字描写出了人物鲜明的特点,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今天,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非常有特点,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他姓严,曾经在国子监里读书过,所以管他叫严监生。(监正音)这严监生是何许人呢?请看一段文字。(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富有)揭题。这富有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出示词语:诸亲六眷郎中医家哥子两茎灯草挑掉一茎揩揩眼泪指名读,正音。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默读课文,画出句子。*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2、读了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病重的就快死的人,谁能够用一个来成语来形容一下此刻的严监生。(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3、虽然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但是总不得断气。谁能用上面四句话的意思用“虽然,但是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话。4、严监生在临死前,总不得断气,却一个劲伸出了两个手指,这两个手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他的三次反应有什么异同吗?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心满意足的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5、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动作和神态描写,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现在你知道这两个手指代表什么了吧?两茎灯草。和亲切们猜的两个亲人,银子,舅爷,你觉得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但是在严监生的心里,那两茎灯草竟重过了亲人,银子,甚至是他的生命,难怪主亲六眷都没猜对,感受严监生吝啬。●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再次感受他的吝啬,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课堂小练笔我们如果就在临死前的严监生面前,目睹了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