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忆昔求学听课时曾记得读高中时,全班学生都对生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所讲的东西有好多不是书上的东西,但却是最精彩吸引人的。如讲蜜蜂,先来一段故事:项羽兵败后,张良估计他必从一座高山下经过,于是事先派人在山壁上用蜂蜜写下一行字:“项羽死于此地。”引来许多蚂蚁吸食。当项羽来到此地一看,蚂蚁居然能写字,而且写的居然是要自己死,于是说“天要我亡,我不得不亡”。于是横剑自尽。此故事一讲,立马把学生的情绪鼓动起来了。又如讲草履虫,他先在黑板上来上一个简笔画,活灵活现,就这一举,一举征服了我们,接着他又用一首自编的打油诗把草履虫的习性、功用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令听者大快朵颐。讲桃花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成盛开”的诗句,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博学。从此天天盼他来上课。他如果上课迟到了,同学们急得不行!而今自己从教时后来自己步入讲台,回忆生物老师的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方知他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高手。如今我虽然任教语文,但也要象他一样把课上得扣人心弦,能深深吸引莘莘学子,让他们回味无穷,爱上语文。本校地处罗宵山脉的边缘地区,条件艰苦,开学伊始,语文老师即领到一本人教版的教材和一本湖南教科所编的基训,仅此而已,余下的就要靠语文老师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太捉襟见肘了吧?无奈,自己挖掘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不下21种,若想面面俱到,一应俱全,贪多反而得少,效果不佳。本着陶行知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以及赞可夫的“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的精神,结合本人爱看小说,尤钟情武打小说、历史故事,又爱好琴棋书画,特喜讲故事的特点,试整合出自己教语文的资源。每节课前必从学生身上挖掘出一个故事的苗头,加以敷衍,且故事都做到情节离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发笑外有深意。故事有武打小说、历史小说的影子,有章回小说的悬念迭起,又植根于文本,不让学生感到老师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有时为准备一个故事,煞费苦心,殚精竭虑,不到抓住学生的心誓不休的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我上的课心向往之。当我在走廊远远的另一端出现时,学生便喜形于色:又要上语文课了。当我故意慢慢走,甚至车转身欲离开时,学生便怨言迭起,指责有加了。我想学生听故事上瘾了哟!学生蹒跚学步时听得多了,学生便不满足于老师的一家之言,急于要自己表现一番了。我于是趁热打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推出“课前五分钟故事秀”的活动,并且作出规定: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合情合理,扣人心弦。学生踊跃参加,纷纷登台亮相。讲者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听者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下面撷取几朵学生讲的故事以飨读者:一、雷建军讲的“彗琴同学蛮尊师”:当数学老师挟着讲义满面春风地走向讲台,经过雷慧琴的座位边时,她站起来了,可老半天不吱声。原来在为如何称谓蒋老师而大伤脑筋:叫蒋老师吧,大俗气哟;叫蒋老吧倒是尊称,但女老师忌讳这个“老”字,叫“小蒋吧,简直大逆不道”;叫老蒋吧,又不是她的同辈,更不好,一个称呼这么费劲,看数学老师看着她,一着急,脱口而出:“小蒋!”全班为之喷饭。说完她后悔极了,自怨自艾地说:雷慧琴啊,我把你这张臭嘴!哪壶不开提哪壶。最不能叫的就是这个“小蒋”,可你却偏偏叫上了,等下到寝室里,看我不撒泡尿,把你这臭嘴浸到尿里,非浸到嘴唇发乌发青决不放过你!还不知老师是咋想的?拿眼偷觑老师,只见她始则金刚怒目,继之惊诧不已,终于宽大为怀地说:“有事吗?”雷再也不敢说话了,怕言多有失,只把一张纸条交给老师。蒋老师边走向讲台,边摊开纸条看,只见上面写着:①老屎(师)是神圣的,我尊敬老屎,我要做老屎!②你的课讲得太好了,颠三倒四的,使我含笑九泉!呜呼,为之一晕!二、袁静怡讲的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本人(王冰洁)自我感觉良好,身材高挑,面容姣好,长发飘到后腰,许多男生为之倾倒。这不,果然有一男生把纸条送到。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