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考点辅导——求同辨异比较阅读考点名称:求同辨异,比较阅读。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两篇选文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或者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把有联系的文段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段的内容,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对两篇选文的内容进行比较;2、对两篇选文的形式进行比较;3、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读懂读通所给的全部材料,弄清各篇选文的本质特征,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明确比较分析的方面,确定比较点。然后具体探索、分析、归纳,得出答案。值得比较的方面是很多的,从内容上来看,可进行立意上的比较,人物个性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等;而在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就更多了:遣词造句上的比较,表现手法上的比较,布局谋篇上的比较等,不一而足。考点示例一阅读下边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甲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乙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选自《2002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题》答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文章内容的比较。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写景,但所写景物的时令不同,处所不同,作者表达的心情也不同。答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两文的感情基调,同时还应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的生活背景来回答。参考答案:没有统一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考点示例二(甲)①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②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烧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③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④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乙)①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生养他,教育他,不辞劳苦)。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唯恐不逮(督促他,惟恐达不到目地)。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减少)。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没有一时松弛过)。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