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七十一中中考物理一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常见物理量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A.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是200kg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是25°CC.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80VD.高山上的大气压为1.5×105Pa【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一个苹果的质量在300g左右,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300g=0.3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B符合实际;C、我国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一般为220V,与之配套的家庭电路电压也是220V.故C不符合实际;D、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海平面处的大气压接近1.0×105Pa,高山上的气压要小于此数值。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2.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校园内和一些公共场所有“言语不喧哗”的规定,指的是声音大,即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A。【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塔在水中形成“倒影”B.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C.放大镜把字“放大”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平静水面上塔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C、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D、水中笔上反射的光线是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笔的虚像,比笔的实际位置较水面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笔向上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故选:A。【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4.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积雪消融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分析】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的选项。【解答】解:A、初春,河里的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由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5.利用铅垂线和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如图所示的做法正确的是()A.B.C.D.【分析】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解答】解:三角尺有两个直角边,把三角尺竖直放置,一个直角边放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