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A卷基础训练1.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上海又一次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引起外界重大关注。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就曾产生巨大的影响。浦东的开发和开放A.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B.直接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继海南之后成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D.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1993年八届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两次修改()A.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状况B.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C.巩固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3.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以下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50-1957年城市率低是为抗美援朝战争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B.1958-1960年城市化提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C.1978-1984年城市化率降低是因为农村经济改革吸引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D.1985-2006年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说明: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到()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已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被打破6.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反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下面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正确的是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的主动开放B.特区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而被迫开放的C.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D.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A.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B.促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C.推动了我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9.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10.中国政府办国有企业的目的在于让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私人企业不应该生产经营的项目,并在经济不景气条件下,安排职工就业,从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稳定社会。这表明()A.国有企业发挥了调控经济的重要作用B.国有企业是私营企业的补充部分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可以激发生产活力D.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大部分11.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