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3.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4.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5.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政党政治B.国民政治C.立宪政治D.社会主义6.鲁迅用白话文写的痛斥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的文章是:A.《狂人日记》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文学革命论》D.《文学改良刍议》7.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主要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努力?A.陈独秀B.蔡元培C.李大钊D.鲁迅8.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王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A.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D.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9.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A.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B.复兴传统文化C.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推动社会变革10.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11.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12.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A.“打倒孔家店”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C.兴民权,设议院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14.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