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诗词鉴赏提升训练10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提升训练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为全诗创设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答:2.前人对这首诗后两句评价极高,请你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答:3.诗的“愁心”包含有哪些复杂的感情?答:102送杜少府之①任蜀州王勃城阙②辅三秦③,风烟望五津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⑤人.海内⑥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⑦.无为⑧在⑨歧路,儿女共沾巾⑩!注释①之:到,往.②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阙,原意是宫门前的望楼.③辅:护卫.三秦: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项羽灭秦后,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称为“三秦”.④风烟望五津: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⑤宦游:出外做官.⑥海内: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⑦比邻:并邻,近邻.⑧无为:无须,不必.⑨歧路:告别的地方.⑩沾巾:挥泪告别.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提升训练1.诗的首联提到的几个地点有何作用?答: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涵哲理的理解.答:3.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答:103别董大①高适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④前路无知己⑤,天下谁人⑥不识君⑦.注释①董大:董庭兰,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②黄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⑤知己:知心的朋友.⑥谁人:哪个人.⑦君:您.这里指董大.提升训练1.诗的后两句,是历来被人称道的送别诗名句.我们学过的类似的诗句有的.2.诗的一、二两句写景有何特点?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答:3.这首诗写送别,却无一丝缠绵之意.试从语言和表达的感情方面简析其中的原因.答:104渡荆门①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②游.山随平野③尽,江④入大荒⑤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①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③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④江:长江.⑤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心有灵犀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提升训练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答:105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①地白②树栖③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④落谁家?注释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指月光满地.③栖:鸟停在树上.④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提升训练1.诗的一、二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2.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答:3.«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改成“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答:106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①,竟夕②起相思.灭烛怜③光满,披衣觉露滋④.不堪盈手⑤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遥夜:长夜.②竟夕:终宵,即一夜.③怜:爱.④滋:生.⑤盈手:双手捧满之意.提升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答:2.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答:3.诗的尾联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现了多情人怎样的心理?答:107闻雁韦应物故园①渺②何处?归思方悠③哉.淮南④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注释①故园:指韦应物的家乡长安.②渺:渺远.③悠:远.④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韦应物被贬为滁州刺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离家两千余里.这首«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