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数学广角《重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重叠问题》。一、说教材《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喜爱的生活实例,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重叠部分的含义,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其实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学生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一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见过。因此,老师设计好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参与游戏入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渡到用图表示。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集合图重复部分的理解五、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进行了再创重组,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为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构建方法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六、教学过程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5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跟孩子们上课,并且又有许多听课的老师,学生多少会有点不太适应,有点紧张情绪,为了缓和孩子们的这种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尽量放松,课1的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环节。为什么是3个人?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设计意图: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2、为什么三个人,没有奶奶啊?期待生成:那个她既是小孩的妈妈,又是老人的女儿。蕴含重复的缄默3、手指演示:师:问题出现在谁身上?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既。。。。。又。。。。)二)、活动体验,初步感受新知1、抢椅子游戏2、猜拳游戏找2人,2张椅子进行。生马上表示无法进行,提出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数。当老师有意识地另外安排4人上来时,又引发冲突,人数多了,怎么办?期待孩子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制造冲突,再次体验新知,同时让所有学生真正参与,体现游戏的公平。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呼啦圈的解释在这一环节,师生出现了两次有价值的对抗:1)参加游戏的同学分别站到两个圈时,出现了冲突,发现有一孩子从这圈跑到那个圈,跑来跑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否想办法让他不用跑来跑去,这么折腾?这时,孩子们还是很聪明地想到将两个圈相交,让参加了两个游戏的孩子站在两圈相交的部分。——感悟集合2)将名条贴在黑板上再次数人数时,发现人数又不对。由于前面环节,孩子们对呼啦圈的运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对于出现的“两个名条必须贴,怎样贴更合适?”这个冲突,学生很快能想到解决办法那就是将他们重叠起来放置。这样,既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课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