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晏子使楚课前有准备【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2.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学习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得体,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具体阐述:见“写作借鉴”1)语言得体所谓语言得体,就是“能够根据表现方法、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基本得体。”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温故知新】尊严即尊贵、庄重而有威严。国家尊严包括党和政府的尊严,领袖的尊严,民族与人民的尊严,领域、领空、领海的尊严,政策法令的尊严,法律道德的尊严等等,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务,并与损害国家尊严的言行进行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无数的炎黄子孙用他们的智慧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片段一:曲小学美国留学几年前,曲小雪留学美国,到露意丝太太家勤工俭学,在多次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之后,她决定辞工。而老太太的儿子银行家爱德华却蛮横地拦住了她,并声称,中国人比他最看不起的黑人都不如。事关中国人的尊严,曲小雪不卑不亢,针锋相对:“请不要污辱我们中国人,我可以告诉你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在我所在的大学里,我们班有50个读硕士学位的,可47个都是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遗憾的是,你的同胞只有3个,而且还是倒数三名,但我们没有看不起他们。”【赏析】在这里,曲小雪用事实有力地回击了爱德华对中国人的侮辱,维护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尊严!片段二:“派克”的来历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赏析】这个故事中的美国记者原本想用周总理使用美国生产的钢笔来炫耀,不料周总理机智地把这支钢笔当成战利品,美国记者自取其辱也就再所难免了。周总理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文学资讯】题目解说“晏子使楚”,意为晏子到楚国访问。使:出使、访问。作者档案1作者晏子生卒年?-~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朝代春秋齐称号政治家生平经历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当任期间,其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信于他,甚是睿智,爱民,不辱使命;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代表作品代表作:《晏子春秋》作品背景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晋国军队兵临城下,使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小结课文】1.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他和齐国,晏子以智慧取胜的三件事,赞扬了晏子智慧过人,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2.图解结构3.写作借鉴(1)通过展示人物高超的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链接“课后连中考——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