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227(独立成册)]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汉字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F)2.“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F)3.(2020·温州十校联考)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T)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F)5.(2020·温州十校联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就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F)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这表明中华文化()①薪火相传②源远流长③博大精深④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7.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选A。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正确。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史书典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解析:选B。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错误。9.(2020·温州模拟)浙江省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小镇:杭州上城南宋皇城小镇、丽水莲都拥有千年古堰文化的古堰画乡小镇、因秦始皇大将蒙恬制作湖笔而闻名的湖州南浔湖笔小镇……通过众多的特色文化小镇,我们看到了()A.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顽强生存B.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D.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解析:选B。“南宋皇城”“千年古堰文化”等,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皇城”小镇、“画乡”小镇、“湖笔”小镇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符合题意。A、D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中华文化经历过衰微的过程,C说法不恰当,排除。10.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解析:选C。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材料均未体现。11.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12.(2020·嘉兴期末检测)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干脆,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关于雨的不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