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诗四首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作者简介•《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本联点明作者的行踪:从荆门山外渡江,远赴楚地漫游.中间两联描写作者途中所见的景色。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尾联抒发作者的思乡情怀。全诗想象奇特,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渡荆门送别译文:远从荆门山外渡江,到古时的楚国漫游。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令人留恋的故乡水,还来送我万里行舟。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分析“随”、“尽”“入”、的好处。•“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尽”:表达了诗人刚从三峡中出来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江水奔腾的博大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这两句诗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涵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画面描绘: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颈联赏析这两句诗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见到的壮阔景象,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