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中华好诗词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边塞诗歌学习的热情。介绍边塞诗相关知识。二、基础学习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读:解诗事1、齐读,找出字音的问题,纠正2、单独人读,明确字音,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教师范读(明确:节奏、重音、语速、画面感)后学生自由朗读读诗歌首先要明白这首诗讲了什么事1、重点字词意思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的代称征蓬:像征蓬一样汉塞:唐代的边塞长河:黄河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2、诗句的翻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明确二读:赏诗景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究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色。一起探讨。提出问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个字用的好?“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明确这句诗的的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出示图片,展现大漠孤烟直的景象。三读:品诗情再读诗歌思考一、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蓬草,归雁这两种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1、单车:轻车简从。联系背景: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作者想说崔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