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民俗节日,就是考察传统文化的特点。③④说法不合题意。答案:A2.2013年2月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已结束,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产12处。我国之所以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A.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知识。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选D;文化遗产不是民族精神的火炬,A不选;B指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C错误。答案:D1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33.自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至今的400多年间,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史经典都被翻译成了各国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同时,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书籍。这说明()①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渐趋融合③不同民族文化有差异,但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②④不为材料所反映。答案:C4.2012年12月,在中德对话论坛上,论坛中方主席徐匡迪表示,中德对话论坛是两国非官方高级别论坛。论坛成立七年来,议题涵盖了中德关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促进中德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①中德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②中德文化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中德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能促进中德文化的繁荣发展④中德文化交流是中德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本题为逆向选择题。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④错误,故选D。答案:D5.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视觉艺术展览项目,“心灵的景象——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在澳大利亚拉开帷幕,渲染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从6月份开始的主题为“感受中国”的“中国文化年”,是迄今在澳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下列关于中澳文化交流的观点中正确的是()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要充分吸收澳大利亚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2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3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同时,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③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6.无论是公元2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①;“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体现了③④;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