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题依据和目标1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1.1目的意义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一种喜温耐旱的多用途树种(Multipurposetreespecies),耐干热气候的能力特别突出,在树木较难生长的干旱地区,印楝表现甚为优异。研究表明,印楝在无霜或微霜、年降雨量350~2000mm的地方均可生长,能耐7~8个月的连续干旱,是防治干热地区荒漠化的优良造林树种;印楝枝叶浓密、根系发达、萌发力强,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1]。同时,印楝全身都含多种杀虫、杀菌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印楝素,即Azadirachtin),在原产地是一种传统的土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炎、疥疮、疟疾、痢疾、结核、牙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2],也有杀精避孕、利尿等功效[3];印楝种子制剂可防治8目200多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能杀灭螨虫、线虫、细菌、真菌和病毒,且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对人畜和有益生物安全[4],还可防止害虫产生抗性。因此,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楝以其特有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国际林联等组织推荐为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干热地区的优先发展树种[5]。目前,印楝已成为生物农药国际商业性开发的热点,亚洲、非洲、美洲等共有50多个国家先后进行了引种驯化、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1986年,印楝被引种到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6],并获成功;1995年,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将印楝引入云南[5],现已在元江、元谋、景谷、景东、潞西等地造林5320hm2[7]。但是,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不同种源的引种育苗试验,对不同立地的适应性尚未开展研究。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的研究,为印楝造林立地选择和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为其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材料。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由于印楝适生于干热地区、耐瘠薄、生长快、用途广,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且杀虫范围广、药效高、易于提取,对人类及温血动物无毒害,因此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近30年来,其栽培研究与开发利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印楝种源的发掘与改良研究和推广,在乡村依靠自身力量综合开发印楝,减少化学农药的购入,增加产品出售,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发达国家则致力于印楝化学、杀虫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农药的制备及其杀虫效果安全性、抗性及使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引种栽培研究。一般是两者结合起来,在原料产地开展种植、产品利用、生产销售的综合开发。总之,当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问题包括:①印楝良种选育及遗传品质改良;②印楝的综合利用及农药产品研究与开发;③印楝用于干热地区环境改善的相关技术。在国内,虽说印楝引种已经成功,“印楝素制备工艺”也获得国家专利,但印楝素制剂及其应用开发、遗传品质改良以及高效栽培等技术问题急待解决。参考文献[1]赖永祺.简介耐干旱多功能树种——印楝[J].云南林业,1998,19(5):24.[2]夏汉平.杀虫治病的能手——印度楝[J].植物杂志,1995,(4):17~18.[3]宋济范.临床试用的几种免疫避孕方法研究进展[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15(6):377~381.[4]SchwalbachL.M.J.,GreylingJ.P.C.andDavidM.Theefficacyofa10%aqueousNeem(Azadirachtaindica)seedextractfortickcontrolinSmallEastAfricanandToggenburgfemalegoatkidsinTanzaniaSouthAfrican[J].JournalofAnimalScience,2003,33(2),pp.83-88…………英文参考文献至少20篇2该研究的简要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独创或新颖之处,预期结果或成果2.1简要内容根据我国印楝研究的现状以及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对印楝人工幼林生长(以优势木和标准木生长量为指标)以及种群结构(大小级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进行探索,筛选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为印楝造林立地选择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1)印楝人工幼林生长与地形条件(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等)的关系;(2)印楝人工幼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土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