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阅读答案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洁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16.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和合文化”的特征。(6分)17.联系上下文,简述文中划线词语“我执和法执”的内涵。(6分)18.作者认为培育“和合文化”为什么必须“儒释道互补”?(6分)16.(6分)是一种健全的心态(2分),是针对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2分),综合运儒释道等多种学说,协调、化解其中的冲突(2分)。17.(6分)“我执”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等,不能超脱;(2分)“法执”指被世俗的现象所迷惑;(2分)“我执和法执”使人沉溺于过度的世俗追求,计较得失而不能自拔,苦恼缠身(精神被束缚,得不到解脱)。(2分)(意思对即可)18.(6分)(1)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分别代表两种人生态度,趣旨正好相反,互为补充可以实现”张弛和合”。(2)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生的哲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佛教从外国引进,主要是讲死的哲学,生和死构成互补关系,可以实现“生死和合”。(3)要成功化解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冲突,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必须要综合运儒释道三种学说。(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