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房间》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第一课时《整理房间》。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感受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的作用,初步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悟分类的方法。本节课也是分类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的基础。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教材安排的整理房间中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整理时容易产生亲近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作用。虽然本单元开展的分类活动十分简单,仅要求学生把原来无序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但却是渗透分类思想的一个启蒙教学,它对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三、学情分析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简单的整理过自己的房间、书包等,所以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的不完整,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也就是对“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并且按照这一个标准去分类”没有清晰的感知;另外,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中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动作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顺应学生已有的经验,创造多层次、可操作性的活动去调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四、活动目标1、知识技能: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2、数学思考: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分类思想。3、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形成分类的意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关键:感悟“分类”的方法。六、教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学法:观察、比较、交流等。七、教具学具:课件、图片。八、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房间里有什么?这些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小结:你们的房间里有很多物品,有的同学房间收拾的很整齐,用起来很方便,有的同学房间有点乱,需要某样东西时,可能要翻箱倒柜。(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实践观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二、引导比较,体会分类(出示课件情境图。)1、对比笑笑、淘气的房间,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谁整理的房间啊,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2、这样说来,如果想用数学书了,它俩谁会更快的找到?(笑笑)为什么?3、你们真是会观察、会思考、懂生活的孩子!笑笑的房间整理的好,不仅美观,还可以节省空间,用起来更方便。(设计意图:熟悉的情境图对比,一下子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聚焦到房间的“整理”上。把“整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自然的联系到一起,并且还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主动学习欲望。)三、观察感悟1、既然大家都夸笑笑的房间整理的好,那我们看看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生1:她把书都放在了柜子的最上层。生2:她把衣服叠好放在一起。生3:她把玩具放在一起,并且放在底层。一位学生似有所悟的说:笑笑是把这些物品一类一类放的。2、刚才这位同学一个词用的好,他说“一类一类放”,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生1:把书都放在了一起,它们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类。3、这一类都是书,可以叫做书籍类。生2:最下面一层都是衣服、裤子,这一类都是穿的。4、这可以叫做服装类。生3:把皮球和小熊放在一起,这一类都是玩的,叫玩具类。生4:还有把椅子放在书桌前面、被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