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教学探究及反思《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我们的教师都有同感: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久而久之有的同学在学习上就落伍了,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困生。他们厌恶学习、厌恶教师,甚至与教师对着干,既影响教学成绩的提升又影响班级的管理。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还有学校教师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和必须的数学。对学困生的转化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求教师用爱心去呵护,用真心去关爱,用耐心去教育,使其从劣转优。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作粗浅的探究。一、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1.数学概念理解肤浅。(1)学困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有的根本不知道;有的虽然能背,但是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明确的表达。老师在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时,他们都是把这个概念背诵出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概念的含义。如果遇到要求举例说明时,更是一脸的茫然。(2)孤立概念。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孤立的、单个的,不能将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起来。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时有发生;只顾玩自己的玩具,对教师的教学以及活动的开展置若罔闻也是累见不鲜;身在曹营心再汉,思想开小差欺骗老师的把戏经常玩弄。(2)作业质量不高。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正确率低,书写马虎、潦草;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抄袭了事,敷衍塞责。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运用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3.缺乏竞争意识,凡事无所谓。在上课、作业和测试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发言不积极主动,被老师抽到发言时,来个沉默是金;作业中的对错无关痛痒,等候老师讲评时把答案抄来就行;测试时就临场发挥,我落后我甘愿。总的来看,学困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没有自信心和学习的奋斗目标。长时间下来,自暴自弃、厌恶学习,就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因此转化学困生就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的一门重要工作。二、教学中时刻关注学困生教师要作好心理准备。无论是你从一年级开始教的还是在中途接手的班级,从一开始就要关注、研究、转化学困生。1.注意发现学困生。发现学困生不是难事,只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就能发现。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发言、活动参与度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发现;作业批阅中看看学生的作业书写、对公式的运用以及正确率等也可以发现;从教学检测更能发现学困生。2.研究分析学困生。一是研究不同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二是研究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具体表现。这样才能在转化中做到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1.矫正“第一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第一次犯错误时希望得到改正的心理愿望是最强烈的,面对第一次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力是最小的。作为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及时地抓住学困生的第一次错误,数学课上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以及等等,及时的给予批评教育和合适的处罚,让他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达到惩前毖后的作用。在教学西师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意义“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乘法,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少同学对×7和7×两个算式的意义区分不开,都写成7个是多少。我针对同学们这一情况,及时地讲解:一个整数乘以一个分数可以看成是求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分数乘以一个整数可以看成是求相同几个分数的和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都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2.以优扶缺,实施兴趣教学。(1)以优扶缺,帮助学困生克服不足。学困生身上也有优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仔细地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优缺点了然于胸,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利用学生的长处来引导、纠正缺点和不足之处,效果比较明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