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观后感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摘要: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XX省到北京段为例简要介绍该工程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其对策。关键词:南水北调;环境问题;对策;地质条件引言历经50载论证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正式开工,按照规划,工程建成后,东线、中线、西线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的中华“水网”,长江、黄河儿女不仅可以同饮一江水,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将实现“南北双赢”,然而,巨大的工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东线工程:为从长江下游XX省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上,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黄河,流经山东、河北至天津;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主要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XX省、陕西、山西等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在不同地区造成了各不相同的环境问题,而在南水北调中线XX省到北京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XX省北段南起XX市临城,沿太行山东麓,在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西侧蜿蜒北上,如此巨大的带状引水工程将会带来渠道渗漏、浸没、塌岸、塌陷、滑坡、冻融、地震液化、黄土状土湿陷、第1页共6页土地盐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1环境地质条件1.1地形地貌渠段内地貌形态大体可分为四段。临城至赞皇为丘陵夹岗地;赞皇至XX县区为山前倾斜平原夹丘陵;XX县区至XX县区为丘陵夹岗地;XX县区至XX县区为山前倾斜平原夹丘陵。1.2地层岩性渠段内倾斜平原基本为黄土状土覆盖。基岩出露段虽然较短,但出露与揭露岩性较为复杂,有太古界阜平群片麻岩;上元古界XX县区系白云岩、砂岩;古生界寒武系白云岩,奥陶系、石炭系页岩、泥灰岩;二叠系砂岩;上第三系砂岩。第四系地层,中更新统、下更新统以冰碛泥砾为主;上更新统以黄土状土为主,其下段以卵石、砾石、砾砂为主;全新统粘性土为主,少量碎石土及人工堆积等。1.3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总干渠位于太行山隆起与华北断陷接触部位,对总干渠起区域控制作用的是隐伏于太行山前北东向断裂带。沿邢台、石家庄、XX县区一带,多有中、小地震发生,总干渠地震基本烈度可分为两大基本烈度区,临城至涞水地震烈度区,涞水以北地震烈度区。1.4气象水文总干渠位于华北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秋少雨,夏季炎热多雨,降水不均匀,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近年来工农业超量开采地下水,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形成降落漏斗,沿线地下水位大部分低于渠底,丰水期局部高出渠底。渠段内地下水大部属碳酸钙镁型,符合饮用水标准,对混凝土无侵蚀。局部渠段地下水已遭污染。1.5植被本渠段所经地区为华北地区主要灌溉农业区,耕作两季,夏季收获冬小麦为主,秋季收获玉米为主。少数丘陵、低山区,植被稀疏。2主要环境地质问题2.1渠道渗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XX省段)最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第2页共6页是渠道渗漏。影响渠道渗漏的因素除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和透水性外,重要的控制因素就是渠水位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当渠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渠水将补给地下水,其渗漏量将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增加。本渠段地下水位大都低于渠水位,属于可产生渗漏型。渠道开挖将穿过不同岩(土)层,其透水性变化亦较大。粘性土为主的黄土状壤土、砂壤土渠段属弱透水段。砂性土为主的粉砂、细砂、中粗砂、砂砾等渠段属中强透水段。中强透水段分布于河漫滩、河流阶地和古河道,主要集中于石家庄至XX县区和XX县区以北的渠段。由于透水层在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