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第1章绪论-3-OFDM技术发展历史-3-OFDM技术的优点-3-OFDM技术的缺点-4-第2章无线信道-6-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6-多普勒效应-7-无线信道的模型-8-高斯(Gaussian)信道模型-8-瑞利(Rayleigh)信道模型-8-莱斯(Rician)信道模型-8-第3章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9-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9-OFDM系统基本模型-10-第4章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方法-12-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模型-12-导频结构-14-基于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15-LS算法-15-MMSE算法-17-仿真结果及分析-18-参考文献-19-附录-20-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摘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多载波传输技术,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良好的抗多径干扰能力,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能够在接收端正确地解调出发射端信息,需要从接收数据中将信道信息准确的估计出来,因此信道估计技术成为了OFDM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OFDM技术和无线信道的相关内容,给出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然后阐述了信道估计的基本方法,即数据辅助信道估计算法和盲信道估计算法。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算法,并通过MATLAB实现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的仿真。通过仿真分析可知信道估计可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关键词:正交频分复用,信道估计,LS算法第1章绪论OFDM技术发展历史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一种把高速率串行数据通过频分复用来实现并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多载波传输将数据流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子比特流,每个子数据流将具有更低的比特速率[1]。用这样低比特率形成的低速率多状态符号去调制相应的子载波,就构成了多个低速率符号并行发送的传输系统。OFDM技术是多载波传输方案的实现方式之一,OFDM技术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来分别实现调制和解调,是实现复杂度最低、应用最广的一种多载波传输方案,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正交频分复用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66年的一篇关于将带限正交信号综合用于多信道传输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在线性带限信道中实现无信道间干扰(Inter-ChannelInterferenee,ICI)和无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ee,ISI)的多信道传输模型。但由于并行传输系统需要基带成形滤波器阵列,正弦波载波发生器阵列及相干解调阵列,采用传统的模拟方法实现是相当复杂昂贵的,因而早期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1971年,Weinstein和Ebert发现了通过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IDFT)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快速实现OFDM的调制和解调方法,为后来OFDM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开辟了道路。运用DFT实现的OFDM系统的发送端不需要多套正弦发生器,而接收端也不需要用多个带通滤波器来检测各路子载波。但由于当时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限制,OFDM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人们对多载波调制在高速调制解调器、数字移动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此以后,OFDM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OFDM技术在无线通信环境中的实用化,使OFDM技术在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OFDM技术的优点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有很多独特的优点:1.把高速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使得每个子载波上的数据符号持续长度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减少由于无线信道的时间弥散所带来的ISI,减少了接收机内均衡的复杂度,有时甚至可以不采用均衡器,而仅仅通过采用插入循环前缀的方法消除ISI的不利影响[2]。系统各个子载波之间存在正交性,允许子信道的频谱相互重叠,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当子载波个数很大时,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趋于2Baud/Hz。系统可以使用基带IFFT/FFT处理来实现,不需要使用多个发送和接收滤波器组,设备复杂度大为下降。随着VLSI技术的发展,OFDM系统的载波数可以做到很大。4.无线数据业务一般存在非对称性,这就要求物理层支持非对称高速率数据传输,OFDM系统可以通过使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