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姓名记分一、积累运用(20分)1、填空:(3分)(1)《风筝》作者,原名,现代伟大的家、家、家。(2),不亦君子乎?(3)沉舟侧畔千帆过,。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戏谑.()寂寥.()无垠.()蹒跚..()()浩hàn()xuán()念chōngjǐng()()nì()水3、成语填空(5分)销声迹汗功劳名正言为不仁恍然大人情世然无味望兴叹怨尤人言简意4、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3分)(1)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拨,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2)若没有胡琴的因原,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3)这位朋友疾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水返回岸边。()5、换一种表情动作(如沉默、流泪、哭、笑⋯⋯),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2分)例句: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仿句: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B、通过努力学习,使我进步很快。C、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D、能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一了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2)我决定咬了牙...⋯⋯3、“⋯⋯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2分)4、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二)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