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专家点评: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一、引言目前的主要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基本上是在300多年前的工业化社会初期形成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节奏和社会发展步伐迟缓,知识的增长较慢,教学手段落后、单一。原来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与这种状况是比较适应的。到了工业化高度发达,甚至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社会节奏与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象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显然,低速率的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把它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这种现象,还对几百万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出了全新的、紧迫的要求。“谁来教育教师?”“怎样教育老师?”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吁。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如上所述的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问题将日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这两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正确方针和教育战线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于教育技术领域来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中)大力普及有关“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的理论知识,尽快提高他们在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素质,对于以上两方面问题(教育改革问题和教师培训问题)的解决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ID)理论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就是在信息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强烈需求的推动下取得的。据安德鲁斯(Andrews)和古德森(Goodson)在1980年的统计,当时见诸文献的ID模型只有40个,到了1991年这个数字就增大到数百个。不仅ID模型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其理论基础也在花样翻新,不断发展。目前从世界范围看,ID领域可谓流派纷呈,百花齐放,这种学术繁荣景象令人鼓舞。但是模型太多,难免鱼龙混杂。正象BegonaGros等人所指出的[1]:“有些模型看起来是新的,却对ID的发展没有什么贡献”。不少学者甚至为此忧虑,发出“ID模型已经过多、过滥,急需完善和提高现有模型”的呼吁[1]。可见,ID模型大量涌现,尽管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热点,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大好事,因为它有可能鱼目混珠,使我们陷入模型的迷宫之中,以致抓不住要领。因此,为了能借鉴国外真正有用的经验,能吸收国际上ID理论的精华,以便为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服务,为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我们认为,对20多年来,国外在教学设计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总结并加以评述,指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对于我们是富有启迪意义的,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总结多年来国外在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尽管模型的名目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看,不外乎朝: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ID理论这两个方向发展。下面就围绕这两个方向的新发展作一概括的评述。二、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发展精心整理从6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ID理论绝大部分都是以“教”为中心、即面向教师的“教”,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也称传统ID理论)是目前的主流。由于它经过20多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强。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因而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