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备课时间:2018.4备课组:初二年级执笔:赵艳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德育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学重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难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一、课上三分钟: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党的基本路线。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板书课题、作者)2、明确目标(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1(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意思。4、小组探究5、(教师)检查指导。(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字音裸露(luǒ)黧黑(lí)酝酿(yùnniàng)冻疮(chuāng)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虔诚(qiáng)诅咒(zǔzhòu)腈纶(jīng)懈怠(dài)敦实(dūn)熠熠生辉(yì)演绎(yì)词语解释黧黑:形容黑。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草坝子:平坦的草地。诅咒:咒骂。虔诚:肃敬而有诚意。懈怠:松懈懒惰。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2)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明确: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