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继承发展的基石。《内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提出:“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2)治疗技术的发展:①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寒病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七情六合”的药物配伍理论。《内经》载13方。②针灸技术的发展:针灸疗法早于药物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期。记载了逢时补泄、迎随补泻、疾徐补泄、深浅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泄、提插补泻等多种操作方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3)魏晋隋唐时期: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4)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张仲景的《三因方》共18卷,将病因分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倡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5)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